搜索
热搜: 活动| 交友| discuz|
138-2965-0666
快捷导航
嘿老头网络 门户 抖进惠东 古色惠东 查看内容

我要去惠东——围屋开黄花

2019-6-11 19:59| 发布者: 东江发布| 查看: 4328| 评论: 0|原作者: 抖进惠东项目组
摘要: 据说,这座四角楼里诞生了一个连续六代的书香世家,走出了三名清朝举人、一名秀才、两位黄埔军校生。

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

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

——这是黄花岗烈士纪念碑里的一副对联,而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罗仲霍,就是惠东客家围屋里走出去的一朵伟大“黄花”。罗仲霍故居,位于惠东白花镇的苏茅垅四角楼,建于清代嘉庆年间,是惠东众多古屋的其中一座,不同的是苏茅垅四角楼走出去的革命英雄众多,自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以来,这里均有爱国志士投身革命洪流,尤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更是风起云涌,参加者多达80余人,1945年10月,四角楼曾用作“惠(惠阳)东(东莞)宝(宝安)惠东区(县)行政督导处”的办公地。

苏茅垅四角楼依山而建,传统“四点金”式客家围屋布局,砖木结构,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。因为上面有四个碉楼,所以叫四角楼。正面设有3个大门,两侧还有横屋,共96间房,15个天井。这座建筑物是罗氏族人用了20年时间修建的,最多时居住有三四百人。如今,居民已全部搬离,古屋变得十分幽静,惟有春节、中秋,村人回乡祭祖才会热闹起来。300多年的古屋,一旦无人居住,便显得更加沧桑。

四角楼有个守护人叫罗贤财,是罗仲霍的侄孙,已90多岁高龄,仍不时地去古屋看看,给房间通风,打扫灰尘,默默传承着祖辈的革命精神,并把罗仲霍的遗物当宝贝一样细心看顾。每当有人前来参观,老人总是热情并充满自豪地为大家介绍罗仲霍的光辉事迹。老人家只是耿直地觉得,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希望后辈们能通过这些老物件,更深入地了解革命斗争历史。苏茅垅四角楼曾被日军放火烧过,但也只是被烧坏了几个大木门而已,大楼主体安然无恙,可见楼之坚固。

据说,这座四角楼里诞生了一个连续六代的书香世家,走出了三名清朝举人、一名秀才、两位黄埔军校生。

白花镇有另一座清代古屋建筑,位于田洋村的冯大利客家围屋,于清代同治年间完工,属于城堡式客家围龙结构,前前后后建造花了11年的时间。围屋占地面积9557平方米,房屋达160多间,是迄今惠东县发现的单座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古围屋。高峰期,曾有几百人共居,也曾共同历经过革命的洗礼,而添上了一抹血色传奇的悲凉。

冯大利楼呈“回”字形,四角有4个对称的角楼,结构独特。房子前面有3扇大门,非常牢固,每扇大门由3根大石条组成。在正门,两边的两根大石条各有11个孔,用来架横闩,上面那根大石条则有7个孔,用来放置直闩;进入屋里,还有一根大横木,有7个孔,用来放置7根直闩;大门关上后,这7根直闩直接将门关严,所有门闩均由屋里的机关控制。

冯大利四角楼每扇大门上面还设有水槽,可以蓄五六立方的水,以防火灾;大门两侧和每面墙都设有枪眼和炮眼。1942年,侵华日军进入田洋村,到处烧杀抢掠,村里人全部躲到冯大利围屋内。据冯氏后人介绍,当时日军想放火烧掉大门,强攻这座围屋。屋内的人则立即往大门蓄水槽倒满井水,日军放火时,村民就拉闸放水,将火浇灭。据称,日军折腾了三天三夜都无法攻破,无奈只好把围屋门前池塘里的水放掉,抓了一些鱼走了。

时至今日,在冯大利围屋,仍能看到三扇大门被烧过的痕迹。

冯大利围楼还有一点令人称奇:偌大的围屋,居住人口这么多,却只有一口深不过四米的水井,但井水的水位终年不降,站在井边,井水触手可及。

围屋旁榕树下几位80多岁的老人家都曾经在围屋里居住了几十载。说起这口古井,大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。以前古围屋最鼎盛时期住着三百多人,各家各户轮流取用这口井的水都用不完。即使在当地旱情最严重的1963年,井里的水仍够所有围屋的人们取用。

冯大利围屋基本上住的都是同族人。这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。住户虽多,但由于房间、厅堂、天井也多,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,令住户各各得其所。走廊、巷道相通,住户生活也方便。80多岁的冯阿婆说,围屋住得很舒服,冬暖夏凉,天气特别炎热的午后,她们就直接在石地板上躺着午休。

近年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,许多人都搬离了冯大利围楼。但每逢大年初二,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这座古围屋团聚。

和其他中国民居一样,客家人对房屋注入的情感是超乎其他物件的。古屋刻满了岁月走过的痕迹,像一个沉默的老人,默默守望岁月的轮转,无声地诉说一座座深宅大院的往事沧桑。

客家传统民居有土楼、围龙屋、殿堂式围屋,虽风格各异。但坚固性,安全性,封闭性,以及合族聚居性,是突出的共同特点。

现在的福建、广东一带的圆形、方形围楼,至少都有两百年历史。它们历经风雨洗刷、强烈地震、台风袭击,至今仍安然无恙地巍然屹立。 如此坚固的民居,与精心选择屋址,科学的设计,用料及施工方法密不可分。

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,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、山区后,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袭击,建造的土楼、围屋皆防范严密,宛如古城堡。细心点可以发现,很多客家围屋的一、二层都不设朝外的窗,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,三楼以上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,既利于采光,流通空气,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。大门的门框,门槛都是很厚的条石,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,倘有土匪攻门,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。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、水槽,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,只要一按开关,水便顺门而下,以灭火护门。楼体本来已经非常坚固,但为防万一,有的围楼还夯筑了夹墙。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,仍有夹墙支撑。

白花镇南部田洋村的冯大利客家围屋,就因为这样的建筑特点,在抗日时期保住了全村人的性命。而惠东像这样的古屋有140多座,它们像一张张珍贵而鲜活的历史黄页余韵无穷,屹立至今,共同书写了惠东的厚重人文历史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精彩资讯更多
策划更多
独家评论更多
家装视频更多

关注我们:东江发布/东江雄郡

官方微信

今日头条

服务热线:

13829650666

邮编:516001 Email:southchinatourist@163.com

惠州市嘿老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  ©2019  我要去惠东四色旅游  

Powered by Discuz!  技术支持:嘿老头网络    

ICP备案号:粤ICP备18014319号  公安局备案号为:441302010001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