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去惠东 我想流连在明清古街,触摸先圣的足迹。 我要去惠东 走进龙光书室,聆听祖训,忆古思今。 皇思扬古村,是一个从名字到故事都很令人好奇的神秘村庄。 墙角的青苔书写着每一段岁月的故事,村道上的鹅卵石磨出了光亮的色泽,屋顶的瓦片勾勒出非一般的古韵风味。这就是皇思扬,一座曾经辉煌的明清古村。 “靠水而居,势必旺之”。皇思扬村兴起源于商贸。村民巧用了这一道理,开始了他们的商贸之旅。多祝镇的五个码头其中三个就是属于皇思扬的。它们依靠着村西北处的西枝江畔,做着通往潮汕的货物贸易,当时的江岸船支一只一只整齐地停泊在岸边,客商货物络绎不绝,一派繁华景象。 “市井繁华,乡村错绣,不减通都大邑之风”,是当时人们对这一番繁华景象的真实描写。 古村外城由四面八方的墙围起来,连接着萧杨许郑四大姓氏居民。 书香满城,是对皇思扬的第二印象。 在皇思扬村内的龙光书室门口上百对的“功名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人才辈出,进士第、翰林第、大夫第、将军府、都尉府比比皆是。 尤为让人更肃然起敬当数那座“武魁楼“”,是萧氏家族先祖萧凤来的官宅。萧凤来虽是武官入仕,但是其十分重视村中子弟的教育,虽为武官却颇具儒士风范。嘉庆二十年间,嘉庆帝兴建了一座牌坊表彰其功德。至今,这座四柱三开间的牌坊还庄严地树立在皇思扬小学的旁边,牌坊上“介寿诒谋”四个金色字体被雕刻其中。 据说龙光书室就是萧凤来创建,进入书院,就可以看见中间竖起了一丈多高形正面似毛笔,反面似长矛的石笔,其实警示教育后人要努力上进,文武双全,文要“济苍生”,武可“安社稷”。 好的家风祖训,是无形的教育。据村中老人介绍,正因整个村中读书习武氛围盛行,在清朝年间,皇思扬村考取二十多位举人,村中也有个传统,每出一位举人,村里就竖起两条举人石旗杆夹,并注明年号、科名,以激励后人。 现在,从整整齐齐的旗杆夹穿梭,依稀还能感知到当时学子们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影子。 然而,村寨的兴衰从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,皇思扬的荣辱兴衰与朝代的兴衰密不可分。大兴门上即使防御力极强的青砖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,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见证。皇思扬村也曾因其城防坚固一度安然。可终究逃不过灾难,咸丰年间,皇思扬遭遇劫难,银财宝被抢,六七十位村民被杀,十几间房屋被焚。历史顺延,灾难继续,太平天国运动,皇思扬也留下了战火的伤疤,大量极具价值的文物均被摧毁。 战火后的皇思扬终究没再抬起它骄傲的头,历史带着它的故事翻篇了。皇思扬古村落中的文化标记却并没有在人们心中坍塌,它代表了一个朝代,一代人,一个家族的辉煌和他们的生活踪影,流传下来的祖训家风也无形中指引了村民未来的路。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,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。 立业建功,事事要从实地着脚,若少慕声闻,便成伪果;讲道修德,念念要从虚处立基,若稍计功效,便落尘情。 身不宜忙,而忙于闲暇之时,亦可儆惕惰气;心不可放,而放于收摄之后,亦可鼓畅天机。 一点不忍的念头,是生民生物之根芽;一段不为的气节,是撑天撑地之柱石。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,一缕一丝勿容贪冒,便可为万物立命、天地立心矣。 或许,我们都应该细细聆听和品味这些祖训家风。带着您的孩子们在客家围屋九进十八巷的格局里捉迷藏;让老父亲流连在明清街道上,寻回远古的味道。亲子教育,天伦之乐,聆听祖训,也可以这么惬意。 |